推动中国林业发展 致力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
玉苗林业 丨 一站式苗木服务平台
谋划乡村产业 总书记要求要立足特色资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
来源: | 作者:玉苗林业 | 发布时间: 2023-06-20 | 35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在总书记心中,始终牵挂的是让亿万农民过上更加富足的日子。他多次为乡村特色产业谋思路,为农民致富找门路,为乡村振兴寻出路。

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工程是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,亲自谋划、亲自部署、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。实施二十年来,“千万工程”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,也造福了广大农民群众。


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,总书记强调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”,明确要求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”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”。


图片


乡村振兴,关键是产业要振兴。


产业兴旺,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。只有产业兴旺了,农民才能有好的就业、高的收入,农村才有生机和活力,乡村振兴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。


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,总书记明确提出“要把‘土特产’这3个字琢磨透”,“做好‘土特产’文章”,为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指明了方向。


“土”指的是基于一方水土,开发乡土资源。一方水土育一地产业,产业发展须依托乡村既有乡土资源,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。若是“水土不服”,就算短期能够得到一些收益,长此以往终会因违背实际而功亏一篑。


图片


陕北的气候、光照、纬度、海拔十分适合种苹果。在陕西省延安市南沟村,丰收时,果园里弥漫着苹果的香气,总书记仔细了解当地苹果产业发展情况,充分肯定并鼓励乡亲们“这是最好的、最合适的产业,大有前途”。


“特”指的是突出地域特点,体现当地风情。因地制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,打造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甚至国际竞争性的品牌,乡村产业发展才能突破地域限制,避免同质化。


2020年4月20日,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,来到秦岭深处的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,总书记参观了柞水木耳大棚和电商直播基地,点赞当地将“小木耳”办成了“大产业”。

大同黄花、安吉白茶、柳州螺蛳粉……这些鲜活的地方名片是乡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生动实践,也是“土特产”在市场中“开疆拓土”的有力明证。


“产”指的是真正建成产业、形成集群。发展乡村产业,不能像过去只是种几亩地、养几头猪,总书记指出,要“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,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,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”。


浙江省龙游县小南海镇花菇产业园内,一排排“智慧花菇大棚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花菇衍生出花菇粉、花菇面、花菇酱等十多种产品,“吃干榨尽”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模式渐入佳境。花菇产业不仅带动了5个村集体实现360余万元的经营回报,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。


“土特产”,为乡亲们带来源源不断的“金效益”,背后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,前方是乡村振兴的锦绣华章。


图片


在总书记心中,始终牵挂的是让亿万农民过上更加富足的日子。他多次为乡村特色产业谋思路,为农民致富找门路,为乡村振兴寻出路。


2003年1月,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明确指出,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,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最迫切,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最艰巨,改变农村面貌的任务最繁重。


2006年8月,在浙江台州的“千万工程”第三次工作现场会上,强调,要把对传统农村的改造和对传统农业、传统农民的改造有机结合起来,整体推进农村生产、生活、生态条件的改善。


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,“加强农村生态建设、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,努力建设美丽乡村”。


2022年10月,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


…………


从“千万工程”到“和美乡村”,变的是与时俱进、不断升级的要求,不变的是始终从群众需求出发、从民生福祉出发的初心。


图片


“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。”让江山壮丽多姿,让亿万农民过上舒舒服服、和和美美的生活,就是共产党人守初心、担使命最生动的写照。


图片


如今,正值夏收夏种时节,沉甸甸的麦穗、驰骋的智慧农机、干净整洁的村庄、有序运转的农产品产业链……一幅幅村美、人和、业兴的画面展现的是乡村生活的小日子,写出的是时代命题新答卷。